近來,爵士的小前鋒位置似乎變成隊上優秀大前鋒球員們的一個「噩夢」。這噩夢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一是系統上的,二是陣容上的,三是實務上的。關於這三點的內容,底下將會以兩篇的篇幅來簡單提一下;而本系列文的最後兩篇,將把重點擺在這三點結合之後所碰撞出來的一些有趣發想上。


籃球上大前鋒與小前鋒都叫「前鋒」,理論上應該差別不大,並且可以自成一組與「後衛」以及「中鋒」分鼎而立。但,在爵士隊的系統裡,情況並非如此。
 
爵士隊、或者該說爵士總教練Sloan行之有年且最拿手的戰術系統中、其最主要的核心成分叫做「1-4 set」。
 
顧名思義,這套系統的主要精神就是在於利用1號與4號兩位球員的合作來讓球隊的攻勢得以開展,於是,這套系統對球員的分類方式就會與傳統上「中鋒」「前鋒」「後衛」的類別有相當大之不同。


1號球員就是所謂的控衛。不過在「1-4 set」系統中控衛是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其所負擔的戰術責任無法被場上任何一名其它球員分攤,相反地場上其它球員的戰術效果則必須仰賴1號才得以推進。
 
所以我們常可以聽到「控衛是爵士的靈魂」「爵士系統對控衛之倚重程度冠絕全聯盟」,就是出自於此。


當然1號球員只是戰術的起點,他還必須有與之相合作的機制才得以成事,於是這「1-4 set」的4就出來了。
 
4號球員就是大前鋒,但在「1-4 set」中的4號並不僅指大前鋒而已,他實際上代表的是整體的禁區球員,也就是一般來說的大前鋒與中鋒,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長人組」,而同一組中的球員擁有相同的任務分配,而不強求位置上的差異。
 
這一組是爵士系統中的進攻重鎮,是整個系統必須為之服務的對像。「1-4 set」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利用控衛與長人組的配合,製造出長人有利的得分機會。而要做到這點,方法與變化可謂無窮無盡。


爵士隊在實戰上最常用的一手、稱為「擋切」的,就是利用長人上高位為持球的控衛做一單擋,擋後兩人往不同方向拆開,在這個片刻根據對手換防的程度以及選擇之不同,而會在控衛或長人間出現不同的空檔。
 
而這,就是一個優秀控衛的價值得以展現的時刻了,他必須決定是要自己執行掉此一空檔,或是選擇將球傳往長人方面的空檔,或是召回長人繼續擋拆而進行下一手更複雜的變化。


總而言之,長人組基本上是爵士系統的進攻終點,而整個系統存在的目標就是製造出長人組舒服的得分機會。而要達成這項任務,光靠起點(控衛)與終點本身(長人)自然是不足的,因此剩下的球員、即傳統上的2、3號位置,便被編入我們在此姑且稱之為「側翼組」(wings)的戰略組合中。
 
這一組同樣是以組為單位、而不強分位置的,不過這組的基本定位是在戰術的核心之外,既非起點,亦非預設的終點,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游擊、埋伏、傳導、外線、空切、以及其它各式各樣的戰略性威脅來令己隊的長人組獲得最好的得分機會。
 
所以這組的人馬可以五花八門牛鬼蛇神,可以有善切的、善傳的、或者善外線的,只要搭配得宜,安份做好綠葉角色,這個最不起眼的一組往往是整個「1-4 set」之威力能否跑到最大之關鍵。
 
換言之,一個好控衛與一個具有得分把握性的「長人組」是爵士系統的必要材料;而一個聰明、多元、認份的「側翼組」則是爵士系統運作成效的指標。


另外,根據爵士總教練Sloan的思維,他認為球越靠進籃框其成功機率越大,因此所謂「長人有利的得分機會」到了爵士隊,便多半是指禁區內的得分。
 
所以Sloan在跑動這套系統的時候會比較鼓勵球員製造籃下輕鬆得分的空檔,使禁區內空檔的優先度遠大於其它。為了滿足這項要求,所以爵士隊「長人組」的人手中必須要有具備禁區取分能力的球員。而換句話說,爵士隊陣中禁區取分能力最高的球員,勢必將成為長人組的核心,進而成為可以從整個爵士系統中獲得最多幫助的人物。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爵士隊中(低位)得分能力越強的大前鋒(或中鋒),他的績效必定會越高,也就是說在整個爵士系統的幫助下,他有幾分的實力,就會有幾分的成就,半點都不會浪費。
 
同樣地,在這系統之下,控衛雖然特別辛苦,但只要你是好控衛那麼在數據上你也是不會被虧待的,長人的輕鬆得分,即象徵了控衛的助攻數字輕鬆入帳。控衛的實力決定戰術的成敗,而系統的成功,則也可以反過來證明該控衛的明星級身手。


但在另一方面,側翼組因為其在系統內的任務屬性緣故,往往就相對黯淡了。他們在先天上被安排為輔助型角色,其所必須付出的心力卻並不低於其它人,但是系統的成功並不會反映在他們的數據之上,甚至他們的低潮也不見得一定會對系統帶來影響,他們是重要的、是關鍵的,但不是非他們不可的;因此這樣一組人馬最需要的反而不是籃球的技術,而是籃球的智慧。
 
因此,爵士隊的「小前鋒」會成為優秀大前鋒球員的「噩夢」也就很好理解了。大前鋒與小前鋒,雖同為前鋒,但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大前鋒是大家捧在手心中、整個系統為你服務的戰術重點;小前鋒則是戰術上的輔助上的角色,出鋒頭輪不到他,檢討的時候其「不佳的數據」卻一定會被拿出來看。


不巧的是爵士隊陣中優秀的大前鋒不少,明星級的就有三個:剛剛打出生涯代表作的Carlos Boozer當然是一個。
 
而以中鋒身份入選明星賽的Mehmet Okur也是一個。Okur其實是在大前鋒位置上比較順手,不過好在他可以頂到中鋒,在失去大前鋒任務後依然可以留在長人組,所以表現並未受到太多影響。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Andrei Kirilenko了。Kirilenko雖然號稱大小前鋒雙挑,甚至更多時候是被視為「全能小前鋒」的。但實際上,他所有最佳的表現幾乎都是在大前鋒、也就是長人組的位置上得到。而他上季的低潮,絕對與他終於正式成為「全職小前鋒」----亦即從戰術重心的長人組被改編為戰術支援的側翼組---有著極大的關係。


這事還是必須從2003年說起。2003年就是「郵差」Karl Malone離隊,Kirilenko頂上大前鋒的位置那年,那年Kirilenko以細瘦的身材打大前鋒,卻打出了生涯最佳、每場平均16.5分的好成績,入選了他迄今為止唯一一次明星賽,季後還以頂級價碼與爵士續約。
 
不過Kirilenko打長人組對於爵士來說並非長久之計,因為他的得分能力並不出色,尤其是低位的把握性不算一流,因此如果讓他繼續扛大前鋒下去,當然他個人的數據可以很漂亮,然而爵士「1-4 set」系統的威力卻難以真正發揮。
 
鑒於此,爵士才在2004年的夏天以重金一口氣盤來兩位得分能力高超的大前鋒,他們分別就是低位得分能力絕佳的Boozer、以及進攻手段多元的Okur。


這兩人一來,得分能力相對較差的Kirielnko就等於是不得不被長人組「除名」了;其實不只Kirilenko,甚至Okur本人在剛來爵士的時候還必須坐板凳、為得分能力最強的Boozer做替補。
 
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三人中就屬Boozer的低位得分能力最可靠,這點毫無疑問,而根據爵士系統以及Sloan的思維:長人組、乃至於整支球隊、最重要的考量依然是以禁區取分的能力為優先。所以這方面能力最佳的Boozer勢必會被賦與最多的責任、以及會受到最好的支援。
 
於是那年Boozer雖然因傷只出賽了51場,但場均17.8分是卻他生涯迄今第二好的成績,從這點上、已多少可看出他與此系統之間互惠的跡象。而那年的Kirilenko也因傷只出賽41場,但因為Boozer也受傷的緣故,所以Kirilenko仍有許多機會打上長人組的任務,因此依然交出場均15.6分、只較前一年略低1分的好成績。


隔年,Boozer傷勢更重,前三分之二個球季幾乎沒有上場,而這時長人組的主力是Kirilenko以及Okur。Okur能裡能外的多元進攻手段在這年被明確地開發出來,所以從此坐穩了長人組進攻手的位置。
 
只是剛好Boozer無法上場,而其它長人組的球員例如Greg Ostertag與Jarron Collins等人都是缺乏進攻能力的,所以Kirilenko仍能領到許多長人組的進攻任務來做,這年Kirilenko場均15.3分(已是連續第二年得分略降了),而Okur則打出生涯最好的場均18分之表現。
 
不過到了這年的3月份,Boozer終於傷癒歸隊,終於與爵士隊其它兩位優秀主力前鋒有了較長時間的合作,這也是兩位得分能力強的內線球員Boozer與Okur在爵士首度正式並列先發的時間。於是Kirilenko終於正式被從長人組移往側翼組,而也正是在那個時間點上,Kirilenko爆出了首次的不滿。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